发音与基本概念铀在中文中的标准发音为“yóu”,音调为第二声,类似于汉字“油”的读音。这一发音源于其化学名称的汉语音译,自元素发现以来便固定使用。铀是一种天然的放射性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U,原子序数为92,属于锕系元素家族。它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铀-238和铀-235等同位素形式存在,其中铀-235是核裂变反应的关键材料,广泛应用于核能发电和军事领域。
元素特性简介铀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外观,但在空气中会逐渐氧化形成暗色涂层。它的密度较高,约为19.1克/立方厘米,熔点为1132°C,沸点约为4131°C。作为一种放射性元素,铀会自发衰变,释放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这使其在 handling 时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铀的化学性质活泼,易与氧、卤素等元素反应,形成多种化合物,如二氧化铀(UO2)和六氟化铀(UF6),后者是铀浓缩工艺中的重要中间体。
历史与发现铀元素于1789年由德国化学家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罗特(Martin Heinrich Klaproth)首次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并命名,名称来源于当时新发现的天王星(Uranus),以纪念天文探索的进展。直到19世纪末,铀的放射性才被亨利·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进一步研究,开启了核物理的新纪元。在现代,铀已成为全球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核电站中作为燃料,提供清洁电力,但同时也涉及核不扩散和环境保护的复杂议题。
常见用途与重要性铀的主要应用集中在核能领域,通过核裂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用于发电和推进系统(如核潜艇)。此外,铀化合物在医学放射治疗和工业放射成像中也有少量应用。尽管铀资源分布不均(主要产于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但其战略价值使得国际社会对铀矿开采和贸易进行严格监管。总体而言,铀的读音和基本知识是理解核科技的基础,对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