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概述
助推是一种行为干预策略,源于行为经济学,旨在通过细微的环境调整或信息提示来温和地引导个体做出更优决策,而不施加强制或限制自由选择。这种概念强调利用人类心理倾向,如认知偏见和社会影响,来促进积极行为改变,例如在健康、环保或金融领域鼓励更好的习惯。助推的核心在于“轻推”而非“推动”,确保个体仍保有自主权,同时受益于设计好的选择架构。
起源背景
助推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和法学家卡斯·桑斯坦于2008年在其著作《助推:如何做出最佳选择》中正式提出。这一理念建立在行为经济学基础上,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强调现实决策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末的心理学研究,特别是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这些研究揭示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偏差,为助推提供了理论基础。
应用领域
助推策略已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商业营销和个人生活中。在公共政策方面,政府利用助推来提升公民福利,如通过默认选项增加器官捐献率,或使用社会比较提示促进节能行为。在商业领域,企业应用助推来优化用户体验,例如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个性化推荐轻推消费者购买决策。日常生活中,助推见于健康应用提醒锻炼或财务管理工具鼓励储蓄,这些应用都基于简单、低成本的干预来产生显著效果。
核心特点
助推具有非强制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点。它不依赖惩罚或奖励,而是通过改变选项的呈现方式(如调整默认设置或提供即时反馈)来影响行为。这种方法尊重个体自由,避免了 paternalism(父爱主义)的批评,同时能有效应对“选择过载”问题,帮助人们在复杂决策中更轻松地做出有益选择。助推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对目标受众心理的深入理解,以及迭代测试以确保干预的有效性。